产品中心
【管业力量】2024年度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风采
来源:米乐网页版登录  发布时间:2025-04-13 10:52:59   浏览 91 次

  他们,可能是引领行业技术变革的先锋,可能是团队中默默付出的中坚力量,也可能是基层一线勇于创新的实践者。他们的故事、智慧和成就,构成了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为了深入挖掘并报道那些在公司各岗位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团队,我们通过这一栏目,展现他们的奋进故事和卓越风采。我们期待通过这一些真实而鼓舞人心的故事,激励广大干部员工,在改革发展、市场开拓、科学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党的建设等工作的生动实践中取得新的业绩和更大的突破。

  鲜林云,以其卓越的技术专长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成为连续管研发领域的璀璨明星。十五载春秋,他与团队并肩作战,攻克重重技术难关,孕育出四大系列、逾二十种新型连续管产品,为我国油气行业的技术飞跃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年,在目睹我国首盘7600米连续管产品的成功下线的那一刻,鲜林云的心中就燃起了超越的梦想。

  他投身于生产线,虚心求教,勤学不辍,最终如愿以偿,成为研发团队的一员。他深耕专业相关知识,洞察行业前沿,不断的提高自我,2013年,他整理的《连续管制造关键技术》获得产品鉴定,2015年,他被任命为该领域的技术领军人物。

  在超高强度连续管的研发征途上,鲜林云和他的团队面对“刚柔并济”的挑战,历经两年的艰辛探索,无数次的希望与失望交替,他们未曾言弃。鲜林云打破常规,提出创新的原料成分和组织设计,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技术难度极大,全球2006年到2016年间,最高钢级也仅从CT130提升到CT140,此后基本没突破。但是,超深井、大位移水平井的开发对超高强度连续管需求迫切。他带领团队默默打响了攻坚战。

  在钢带对接和热处理环节遭遇难题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反复试验,最终在1000多个日夜的坚持后,成功下线mm规格连续管,标志着我国连续管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铸就了一项“国之利器”,“全球首发、最高等级、世界领先”——CT150连续管一度引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中国石油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不断刷屏。此外,针对高含硫化氢、二氧化碳油气田开发需求,鲜林云带领团队在不锈钢连续管领域取得突破,开发出2205不锈钢连续管产品和18Cr奥氏体不锈钢连续管,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

  鲜林云深知,科学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协作。他为小组成员制定培训计划,从基础知识到前沿技术,从理论到实践,他都耐心地讲解和指导。为进一步了解行业先进的技术,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来公司讲座,为小组成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他的带领下,小组成员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研发的中坚力量。成功申请并开展了陕西省高性能连续管创新团队、陕西省高性能连续管重点实验室、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等团队创新平台,团队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单位,并于2022年被评为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创新团队”。

  近年来,鲜林云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专利17件;发表论文40余篇,获科技奖励28项,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青年突击手”和公司 “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鲜林云表示,他将一如继往,不断充实和提升个人的科研创新水平,为年轻技术人员做好表率,带领团队努力攀登科研高峰,共同铸就石油装备的“国之利器”。

  王雷雷,在连续油管油田工程服务领域,他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技术与服务的天际。这位1985年出生的“工匠”,以其卓越的手工焊接技艺,获得了欧标国际焊工证。他的故事,是关于勤奋、执着和对技术的无尽追求。

  王雷雷的职业生涯始于连续油管公司,在那里他与焊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总是最早到岗,最晚离开,乐于助人,很快成为业务骨干。次年,他被调至重绕岗位学习环焊,面对连续油管环焊技术的高难度挑战,他以“国内连续管环焊第一人”为目标,开启了“白天上班+晚间练习”的模式。不久后,经他焊接后的钢管性能远超标准,迈出了个人技术方面坚实的一步。他的努力,也为他赢得了国际焊工证书这份国际认可。

  2012年,王雷雷走出国门,在俄罗斯苏尔古特油田成功为外方客户解决高强度连续油管焊接的难题,成为连续管技术服务的先行者。他的信念是:“这些年我努力了,我相信努力的力量,希望能尽己所能,让连续管及技术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不断生根开花,用服务擦亮国产智慧连续管的卓越品牌。”

  2018年,他担任连续管油田工程服务企业油田作业负责人,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内蒙古乌审旗地区,王雷雷面对零下十度的严寒,连续作业二十多个小时,完成了8000米连续管的对焊任务。他的毅力和专业精神,让公司技术服务的名号更加响亮。他始终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他的工作速度是:“昨天,客户有需要打来电话,今天,我已到达现场准备开工。他的行李箱里,总是放着一套工作服和洗漱用具,从接到任务到动身出发,只需要十分钟。”

  王雷雷的专业方面技术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他雷厉风行,技术过硬,有求必应,踏实可靠。客户评价他:“油管对焊就像给油管做无创手术,但王雷雷焊接修磨后的管体,连一点‘伤口’都看不到,真是厉害!”

  近年来,王雷雷坚持连续管环焊工艺技术基础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探讨研究,试验了上百种焊接参数,完成了上千根连续管样管焊接试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连续管对焊工艺体系,解决了超长连续管运输超限、油田现场油管无法修复等难题,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常向阳,他带领团队在输送管材制造领域拼搏奋进。从“世界首条双工艺生产线”的成功突破,到“国内首条数字焊管产线”的创新落地;从虎林-长春管线的高效保供,到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管的前沿研发,他始终以奔跑的姿态,在新能源赛道上奋勇争先,用实干与创新书写着石油装备制造新时代的答卷。

  2022年3月,宝世顺公司新能源管材制造项目获批。面对厂房不改造,空间存在限制等难题,常向阳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开启了项目建设的“攻坚之旅”。作为“当家人”,他在设备采购中创新采用“示范招标+价格预期管理”,节省资金上千万元,36台套设备一次招标成功率100%。

  2023年7月19日,全球首条18.3米螺旋、直缝双工艺新能源管材生产线在宝世顺公司竣工投产。这条生产线从设计之初就使用先进技术,推进智能化和绿色化工厂建设。核心设备——18.3米模片式结构成型机,是最新一代产品,智能化程度高,钢管成型精度高,具备生产更小口径和多种材质新能源焊管的领先能力。这条生产线还首次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3D数字生产线,可实时监控和追溯产品运作时的状态和生产的全部过程。同时,大量应用“离线集控”、工业机器人、能源数字化管理等新技术,引领行业潮流。

  2023年深冬,黑龙江虎林施工现场,气温跌破-30℃,然而,虎林-长春天然气项目建设却热火朝天。18米长的螺旋焊管在冻土区精准对接,现场工程师竖起大拇指:“宝世顺的加长管,质量好、服务好,让施工效率提升了30%!”

  这背后,是常向阳带领团队200多个日夜的技术攻坚。为确保新生产线高效达产,他们驻扎车间,设备承包到人,分组攻坚。针对初期投产后出现的不圆度指标不稳定和管端噘嘴等问题,常向阳带领团队设计了管端直边校圆装置和噘嘴校正装置,使中俄远东项目18米螺旋管焊缝一次通过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

  “我们要做新能源管材的‘种子选手’。”常向阳指着试验区的掺氢管材说。2024年,他带领技术团队积极地推进科技项目落地,成功开发纯氢输送管、掺氢输送管及IB360热煨弯管新产品;完成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直缝埋弧焊管试制,焊缝低温高韧性控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受邀参与CCUS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工程小批量产品试制,成果丰硕。他们还完成高韧性高抗酸输送管研发和和X80 D1219×40mm大壁厚直缝焊管的新产品试制,为未来市场做好技术储备。

  宝世顺公司以新能源管材厂为试点,推进“智能型阿米巴”管理模式。常向阳带领团队实施“阿米巴积分制”,提出“攻坚阿米巴”和“专项考核”的三位一体考核模式,使工作付出与绩效精准挂钩,形成良性竞争。这种“细胞级”管理创新带来裂变效应,单月焊缝一次通过率从94.23%提高至97.2%,节省原料430吨。

  他说,“如今,新能源管材厂员工提产量、抓质量、比创新、讲安全的积极性全方面提升,‘一岗多能’覆盖率高达85%,真正的完成了“万马奔腾”。

  当朝阳再次洒向渤海湾,常向阳又带着他的团队踏上新征程。18米长的新能源管材正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海外,承载着中国制造的荣光,向着“双碳”目标的曙光奔腾而去,为宝石管业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供稿:新闻文化中心/秦芳 研究院/张颖 王维亮 宝世顺公司/李少波 连续油管公司/王淑祎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版面所有:米乐网页版登录 xml地图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2021004523号-2 技术支持:米乐网页版登录入口